台南市美术馆(又称南美馆)2馆,自1月6日至5月15日,推出「多重副本—可读取的复数存在景观」。本展览聚焦於人类意识延续在网路平台留下的复数足迹,邀请国内外9组艺术家、藉由作品尝试提问:人们对於生活的态度与思考是什麽?当科技跟网路不再作为强势主流的主宰工具,回归到实体自身,我们是否完整?
什麽是「副本」?
副本在此展被定义,为人类在网路世界上的足迹与身份,并且带有使用者的习性与行为模式,在不同的副本间可以切换自如,展现各种自己的面貌。一个人,可以有很多个不同的面貌跟身份,而且可以同时存在着,在网路的世界中,持续发挥影响力。但是,网路世界偶尔会让人搞混,虚拟跟现实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在展览中可以好好的感受作品,体验作品、跟作品互动,一边用艺术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
作品1|成为系列、6号场景、涅盘公园、飞地
艺术家|张般源
他将针对病理实体经由科技力量的转化成网路数据,并再度对其不断被重组、解构、降低还原度与重启可能性的过程,透过代码转译後进行3D列印,反过来重新给予数据建构一个实体身体。并使其转化为自己对分子与基因化学式的想像、结构数据化,用软体的程序进行重组,转化成去叙事的形式展出。张般源跟另一个要困住观众手机的艺术家郑先喻正好相反,他把机器思维化成实体,再把生物的公式变成虚拟数据。
张般源,《成为系列》,2019,数位输出於铝板。艺术家自藏。
另一件新作〈飞地〉同样重组物、体及型态,并在西方数位对於後人类的观念中,尝试将传统道家哲学观引入,想像人与主体在这个多元科技的时代,透过3D列印文物的展示体现了脆弱性,并认为「人」可被视为具有多元复杂性的生命微群体,在神面前、万物生灵,每次的轮回,是否还是同一个灵魂?这以微观的方式呼应了人类在各种网路平台时空交错下留下的片段足迹,这些副本都是本体也是本体的其中之一。
张般源,〈飞地〉,2021,SLA光敏树脂3D列印技术、不锈钢铁件、测量仪用脚架,尺寸依场地而定。艺术家自藏。此创作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国艺会赞助。
作品2|文字中的一年 4
艺术家|博尔纳‧萨马克(Borna Sammak)
他的装置作品,由60个数位相框及电路板和延长线组成,每个萤幕里播放的是艺术家生活每一天在网路上所撷取的一个图像或文字,每个萤幕代表着每一天,透过这样的呈现,带给我们的想像空间,我们观看到每一天的日常残影或自身的意念,到底是人类的意识所掌控或是大数据演算使用者偏好的模拟成果,就跟线上线下那条看不见的分化界线一样,两个世界彼此叠加,讯息及真实交织互相作用。暗示了科技与人类的密不可分、慾望及需求,也替虚假及真实之间的讨论增添了趣味性。你的每一天,是否也会在脸书或IG上闪耀呢?
博尔纳‧萨马克,〈文字中的一年 4〉,2021,JPEG图像、电子相框、电源板、延长线,尺寸依场地而定。由艺术家、纽约JTT画廊和伦敦赛迪HQ画廊提供
作品3|释放充电
艺术家|郑先喻
艺术家透过作品,探讨被网路全球化状态下同化的人类个体,及思维模式能否维持个体主宰性,作品〈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里艺术家郑先喻把人类对手机的依赖,即人类对於无法使用手机进行数据空间传输的情绪,以互动的方式将观者的手机放电来强调与具体化。每个人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手机快没电的时候,或者没带手机、跟手机分离的时候,我们还能适应吗?我们会不会觉得无法跟这个世界连上线呢?
郑先喻,〈释放充电〉,2019,金属机构、冷冻设备、自制OTG USB硬体装置、LCD显示器,尺寸依场地而定。艺术家自藏。
作品4|校准:蓝幕 × 蓝幕 (online)
艺术家|谢佑承
运用现成物及萤光灯颠覆了观者视角及机器影像的逻辑顺序,熟悉的无讯号蓝色屏幕,是现实也是虚拟画面,恰好是人类生活及科技之间的断裂画面之一,观看时不自觉有一种幻觉感所带来的心慌,因为冰冷的蓝色画面拒绝我们与萤幕另一端的连接。我们与科技的距离这麽近又这麽遥远,无法触及到讯号这件事情令人感到焦虑与气馁的情绪。
谢佑承,〈校准:蓝幕 × 蓝幕 (online)〉,2021,萤光漆、现成物、萤光灯具,尺寸依场地而定。艺术家自藏。
作品5|天眼系列、 三位一体—缺席
艺术家|黄赞伦
艺术家想像一个已经被数位机械化的社会,站在网路世界之外,是否以全知观点作为叙事视角而主宰着数位讯息中的一切?科技的部件成为一种书写的形式,如同区块链的数据遗留,也同时显示实体本身的情感。这种废弃的电脑零件,让人反思当承载科技的物件被去需求化後,是否仍然保留意义。
黄赞伦,〈天眼系列〉,2019,电脑零件、金箔、水泥、压克力,88 x 88 x 15公分,5件。艺术家自藏。
作品6|aaajiao
艺术家|徐文恺
艺术家虚构的网路分身,这位艺术家来自中国,长年关注网路科技及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文化议题,诉说着线上线下对於隐私的限制、真实虚拟间的分隔、强制性的墙。装置〈404404404〉呼应谢佑承的作品,实体化断讯及故障的现象,再度以视觉冲击脑海中的意识,展开了网路与现实的张力,邀请观者亲手涂刷在漫游网路时熟悉的HTTP404标准错误回应讯息,也更加深入探究网路世界的边界。
徐文恺,〈404404404〉,2017,油墨、海绵滚轮,尺寸依场地而定。艺术家自藏。
徐文恺,〈404404404〉,2017,油墨、海绵滚轮,尺寸依场地而定。艺术家自藏。
作品7|无题
艺术家|洪韵婷
回归到人们部分的精神样貌寄生於虚拟世界,需求消失不再使用旧技术时,这是一种遗留物,也可能同时是一种不复再见。洪韵婷〈无题〉以纸张折叠而成数个工业物件与模型,并将其有序排列,除了显示已存在的夕阳产业现实面,也提出了科技与人共同迈进的时间性,这些物件都是人类曾经仰赖其便利性的证明,甚至有许多种类还在役,科技终究是追随人类的需求脚步而演化迈进。
洪韵婷,〈无题〉,2016,黑纸、木材、磁铁布,210 x 690 x 15 公分。艺术家自藏
作品8|人工藻类
艺术家|哈姆‧范登‧多佩尔(Harm van den Dorpel)
这个作品是艺术家编写的程式在经过一段时间後所生成的图像创作,使用机制来影响产出,反思人跟软体之间的反馈过程。同样运用自动化程序来回应网路平台上的互动以及人类与机器间的模仿行为,这是机器的创作,同时也是艺术家寄生於程式中的意识产生的创作。这样的行为显示了网路社交对於人与机械自动化的关系。
哈姆‧范登‧多佩尔,〈人工藻类〉,2017-2021,软体程式,尺寸依场地而定。艺术家自藏
哈姆‧范登‧多佩尔,〈人工藻类〉,2017-2021,软体程式,尺寸依场地而定。艺术家自藏。
作品9|我的世代
艺术家|伊娃与佛朗哥‧马特斯(Eva & Franco Mattes)
以坏败的电脑遗体及网路上青少年面对线上游戏的情绪反应影片,让科技、生活有更深刻的连结,并显示科技与网路的迅速发展,甚至不用几个世代,人们早已不熟悉许多装置的使用。
伊娃与佛朗哥‧马特斯,〈我的世代〉,2010,录像、损坏的电脑、CRT显示器、喇叭、键盘、鼠标和各种电线,13_18_、尺寸依场地而定。艺术家自藏。
多重副本—可读取的复数存在景观
时间|2022/01/06 – 2022/05/15
地点|台南市美术馆 2 馆,3F 展览室O、P、艺术走廊
官网介绍
资料提供|台南市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