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岁的时候,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厌倦了俗世生活。
他不愿成为竞争社会的机器,也不愿沦为金钱与物质的奴隶,於是,他背上轻盈的行囊,来到瓦尔登湖畔,替自己盖了一栋朴实的小木屋,就这样开启两年自耕自食、从容自在的生活,最後将这样的经历,写成了《湖滨散记》(Walden),成为经典传世之作,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其中,就包括来自台湾的 Josh 与 Iris。
Josh 与 Iris 两人都向往大自然,热爱着天地间壮丽的景色,也对自然的多变与未知心怀敬畏。
大学时期,Josh 读到了《湖滨散记》,被这本书的精神给深深打动,从那时起,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打造一栋小木屋,和梭罗一样,自给自足,追求独立自在的心灵。
Josh 过去曾在医院工作,现在是医疗器材研发工程师,Iris 则是英文老师,对音乐情有独锺。对於都市的竞争环境,他们了然於心,却也不愿全然盲目追随,而是不断思考与尝试着生活的其他可能。
这麽多年来,《湖滨散记》种下的种子一直在 Josh 心中酝酿,平时,他有事没事就上网看别人盖小木屋的影片,也常常和 Iris 两个人一起去登山、潜水与野营。
进入社会几年後,各方面的条件都慢慢到位了,两个人终於下定决心,要让多年以来的梦想成真。
Josh 与 Iris 不是建筑师,也没有设计背景,建造这栋梦想中的小木屋,全依靠心中那份理想蓝图。
首先是选地,受到《湖滨散记》启发的 Josh 说,「当初最想盖木屋的地点其实是在一个大湖边,想像从小木屋後门出去就能有一艘小船能划出去钓鱼。但想要在台湾要找到这种地点和想法好像很难执行,而且台湾的地真的很贵,所以後来还是选了老家山上一块地来实现盖小木屋的梦想。」
选好地点後,Josh 与 Iris 没有想太多,直接就卷起袖子,进入了建造的程序。
他们曾想过购买组合式木屋,但研究後,发现市面上的木屋无论是价格还是设计都不符期待,再加上他们认为住在自己亲手盖的房子里,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深刻感受,因此最後决定自己动手。
平常要上班的两人,藉着下班时间或是假日时光,不断回到山里建造这栋小屋,并将每一个过程分享在 IG Lelu House 上,就这样一点一滴,木屋慢慢变得有模有样。
当然,追逐梦想不可能事事顺遂,没有木工经验的他们,许多事情都是边做边学,「盖的过程中,常常碰到许多没想过的问题。小的问题就是拆掉重新来过,大一点的问题就只能假装看不见有机会下一栋再说。」
但是,正因为做的是真心热爱的事情,就算过程遭遇起伏,也无法磨灭 Josh 与 Iris 的热情,「盖小木屋的时间过得很快,就像当你做一件你真的热爱的事情时废寝忘食那样。如果有人问我还要不要再盖一间,我会说十年後再说;但如果问我会不会後悔,我会说如果时间能倒转重来一次我还是会盖这间属於我们的小木屋。」
Josh 与 Iris 最後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栋小木屋。
每到假日,Josh 和 Iris 只要有空,便会离开拥挤的都市,回到小木屋的怀抱,在这里,每一个时刻都充满了深刻的疗癒感。
「早晨,拉开窗帘阳光洒进屋子,手冲一杯热美式,让木屋内充满淡淡咖啡香气。接着打开会发出吱呀声的木门,感受早晨微凉的空气,是开启一天最棒的仪式。」他们沈醉地分享,「除了早晨,我们也很喜欢晚上的木屋。一切静下来的夜晚的木屋,其实并不是想像中那样寂静,蟋蟀和青蛙开起派对来也真是不遑多让啊!我们习惯放着 Folk 和 Acoustic 音乐,点亮木屋内所有的黄灯泡,黑夜化成一层薄纱,隔绝了木屋以外的世界,让我们更加贴近和感受当下和彼此,是那样耐人寻味的宁静。」
为了分享这样的幸福,Josh 与 Iris 也邀请朋友来作客。他们分享了其中一次难忘的回忆,那一天,两人邀请了几个知心好友来小木屋吃饭,几个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熬煮苹果酱、烤苹果派,又用窑烤炉烘烤鸡腿、香肠、牛排与地瓜,在星空下围坐火堆边互相依偎着取暖,享受着大自然中单纯而隽永的美好。
身在亲手盖的小屋里,身边环绕着深爱的朋友,眼前有热腾腾的美食,这一切,虽谈不上华丽,却是所有人将牢牢记住一辈子的珍贵回忆,正如 Josh 与 Iris 所说:「因为是在小木屋,所以一切稀松平常的事情变得不一样了。」
如此平静又充满感动的光景,使我想到梭罗曾说的:「我走入森林,因为我想慎重地过日子,只面对生活的基本要素,看看我是否能够学会生活的教诲,而不是在我行将离世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活过…… 我想深刻的生活,活出生命的深度与精髓。」
小木屋的日子,有着说不完的诗意时刻,不过两人也坦言,刚从都市来到山里,一开始的确有些不太习惯的地方。
「在都市丛林住久了之後,源源不绝的水和按下关就能取得电力已经习以为常,但到了小木屋就不是这麽简单的一件事。」他们说,「目前小木屋的电是来自屋顶上的太阳能板,这些电用於一般家庭用电都非常足够,除了一些高瓦数的家电就会受到一些限制。而水的部分,一开始是准备几个大水桶装可以喝的水到小木屋,用过的碗筷则是用过滤过的雨水来清洗,唯独不方便就是不能像开家里水龙头一样无限制的用水。」
然而,人生并不需要永无止尽地追求便利,有时候为了心中其他重要的价值,牺牲一点便利,其实无伤大雅。
或许你会好奇,建造一栋小木屋到底要花多少钱?Josh 说,木屋的木料与防水材并不贵,总共约十几到二十万元,真正会让人撒钱的,其实是工具费,「工具越多,房子盖起来也会越舒服,当然的也会需要多交出几张大洋,但我把锯木头当健身,所以相对花费也比较少一点。」Josh 笑称。
虽然小木屋大致上已经完成,但他们说,其实真要说起来,小木屋没有盖完的一天。
目前两人仍持续在扩建与调整小木屋内外的环境。两人当初因为现实限制,无法找到湖边的空地盖屋,於是决定在现有的木屋附近大量种树,以创造隐居森林的感觉。
除此之外,Josh 与 Iris 也正在加盖浴室,计画在不久後的将来,开启在小木屋定居的生活。
梭罗曾经感叹同乡的年轻人,表面上继承了农地、房屋与牛只等资产,实际上却是被这些事物给奴役。慾望越多,责任越多,烦恼也越多,而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是在自找苦吃。
透过湖畔隐居,梭罗亲身实验了生活的别种可能,他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紮实,简单,把一切不属於生活的内容剔除得乾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快乐其实和外界无关,而和自己过剩的慾望,以及永无止尽的比较心有关,就像约翰·凯吉说过的:「身处於自己所在的地方并不是让人不快的事。觉得自己应该在别处才会让人不快。」
健康的野心与期许,能引领我们进步,改善生活的品质,但是人的幸福,永远不光是外在物质的堆积,最终依旧得回归心灵的独立与自由。
对 Josh 与 Iris 说,理想的生活就是能感受生活。
「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让人觉得不具体或是缺少了生活目标,不过比起拼命达成目标再追赶下一个目标的生活,我们更想能时时刻刻享受当下。」他们说,「所以我们也才会在有空时跑进山里、海里;甚至建造了在大自然里的家,放大五官的感受,感受在无法掌控的大自然里的每一刻。在城市里时,我们依然很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但同时也总是记着待在自然里的平静与简单,然後,回到自然里、木屋里看看,充充电。希望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山里也好,城市里也好,都能好好感受生活,这样理想的生活,理想的自己。」
梭罗曾写:「我们不要搁浅在虚幻的现实里,何不努力在我们的头顶搭建一片蔚蓝透明天空?」
Josh 与 Iris 的小木屋,不只是遮风挡雨的屋顶,更是他们为自己打造的一片蓝天,为的是不在现世活得浑浑噩噩,而是将自己放置到人世纷扰之外,透过脚踏实地的生活,以及回归简单的练习,磨练出澄澈而自在的处世之道。
Read More
>>>《生活的理想频道》:26 岁买房、30 岁年薪百万的她,为什麽毅然搬到苗栗乡下生活?
>>>《生活的理想频道》:这对母女,打造了 8 万人追踪的美好生活纪录「食瘾,拾影」
Art Design : Chara
• 报告错误 Report Mistake© A Day Media Limited.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FOLLOW US
A Day Magazine 时尚生活杂志
A Day Magazine 时尚生活杂志